并肩作战12年 存下照片8个G
   来源:网络     2019年11月09日 08:53

追台风,深入冰灾现场、抗洪现场,揭黑作坊,跨省报道救援短肠男婴……君哥是一名报社司机,开了12年采访车,作为记者的最佳工作搭档,他跟随记者一起经历了无数个新闻现场……

“从前一有突发,前后脚到达现场的除了警车、救护车,还有媒体的采访车。”君哥说。每次出车配合采访,君哥都会拍下一些工作照片,或者找摄影记者要一些照片,保留下来做纪念,他还会细心地整理好文件夹,标注时间和地点。

12年过去,他的硬盘里存了近8个G的素材。“我挺自豪的,因为这份工,我跟记者去了南海Ⅰ号的打捞现场,见证它打捞、入馆,又见证了港珠澳大桥的营建、通车……很多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我都在现场看到了。不过我觉得做记者呢,好危险的嘛。”

君哥用口述的方式,回忆起当年和广州日报记者们并肩作战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钻莹

追台风

在车上坐了十几个小时

下车时大家脚都软了

2007年年中,我去了报社开采访车。

一到报社,我就去了专门负责珠三角地区新闻的部门,在东莞、佛山、中山和江门四个记者站轮流开采访车,配合记者采访。记者是24小时记者,司机也是24小时司机。半夜两三点记者约车是常有的事,我最高纪录是一天出了三次车,最长时间是连续开了一个通宵的车。

我记得刚到报社没几天,就遇到台风天气。于是,我跟记者一起去“追风”。台风有“脚”的嘛,天气预报台风在粤西登陆,但过不多久又“跑”到粤东去了,记者“追风”就是追着台风跑。那次原本说台风在汕头登陆,我就载着记者从广州去到汕头。怎么知道凌晨台风又去了阳江,我们就即刻跑去阳江,一直在高速公路上跑,到了阳江已经是晚饭点了。坐在车上十几个小时,下车时,大家脚都软了。

2008年8月,台风“鹦鹉”影响了广东很多地方。我载着记者去茂名化州采访。当时有一条路水浸,但是要去目的地必须经过那条路,我就打算试一下,怎么知道车一进去就“死火”了。没了车就去不了下一个点采访。下车推呗。四个记者和我一起下车,一开门,水就涌进来,全部人的下半身都湿透了。我们将车推了五六米,离开了水浸的地方。车居然又启动了。跑了两天,撤退回佛山的时候,还没到记者站,车就突然坏了。现在想想那台车也是坚持到最后了。

2008年9月,台风黑格比来袭。当时我接了江门记者站的记者去阳江采访。其中一个是来报社一年的新记者,他说是第一次追台风。我们抵达阳江海陵岛之后,白天、晚上都听到他打电话问通讯员各个地方的灾情。采访结束之后,我们就离开海陵岛。在路上,我听到他接了个电话,原来当天各个媒体都写了海陵岛大堤坍塌的报道,就我们没写。

我就载着记者马上掉头去海陵岛。到海陵岛大堤的时候,整个大堤都塌了,还说这里是海陵岛去外面唯一的陆上通道,岛里的人都停水停电。那几名记者连鞋子都不要了,挽起裤腿,踩泥巴就去采访。那天干完活之后,我看到他们都哭了,原来是因为没第一时间来到海陵岛,报道这么重要的新闻。

访冰灾

连夜送记者采访

差点儿回不了家过年

2008年,广东冰灾。

记者站的站长来了电话:“要出趟车。”原来是让我去深圳接一个记者,再送他去500公里外的受灾地区乳源采访。在路上聊天,我才知道他此前在冰灾现场遇到一位老奶奶带着自己的孙子和邻居的孩子一共8个留守儿童从河南去深圳父母那里过寒假,冰灾让他们困在大巴里,钱花光了,还有小孩在发烧。当时应急车道打通了,不过只有警车和救护车、新闻采访车可以过,于是记者就带着奶奶和这群小孩约车送他们到深圳。

那天,我连夜送他去乳源继续采访。到了乳源,我开车沿着国道、省道一直走,遇到困在路上的大巴和受灾的村庄,记者就下车采访。白天采访,晚上写稿,赶在晚上9点前交了稿才吃饭。

当时,部门其他司机都到了各个冰灾现场协助采访,我也预估到自己也要出工,但没想到记者们一直采访到年三十晚,差点儿回不了家过年。不过后来报社经过安排,我们最终还是回家过年了。

暗访黑砖窑

记者下了车,我没下

我打算一不对劲就拉他们跑

2009年到2012年那段时间,很多人报料给报社,我经常跟着东莞站一位记者跑报料。

2011年,我载着这位记者去跑过一个暗访黑砖窑的新闻。当时有人报料说在一个黑砖窑里面,有14个被黑中介拐骗来的工人。那时是白天,我开着车直接进到了砖窑的车间,看到几个好似打手的人,吓坏了,记者下了车,我没下,我打算一不对劲就拉他们跑。

有一回晚上9点多,大家都下班了。突然接到报料,说东莞沙田有个小朋友掉进了桩基井。我立刻载着记者来到现场,一整晚我们都看着挖掘机,挖啊挖,一直等到第二天天亮,小朋友终于被救了上来。

有些记者遇到紧急的报料,都不叫车,打的就跑。2008年,佛山三水一家烟花爆竹仓库爆炸,凌晨三四点,摄影记者连车都没叫,直接打了差不多两百块的士去爆炸现场拍图片。

采访短肠男婴

跋涉600公里

那个新闻只为帮助一个婴儿

今年年初,“广西超短肠男婴‘无名’”那个新闻令我印象很深刻。

有个男婴生了重病,妈妈精神有问题,爸爸又不在,后来被医生救了,做完手术后,他只剩下8厘米的小肠。

孩子被接回老家后,东莞记者站报道这个新闻的记者想继续写报道,希望能帮助这个孩子,就打电话问我有没有空,说要出趟车,有点远。我就载着他从东莞去到600公里之外的广西钦州。

我们凌晨三四点到了目的地附近的加油站,离目的地还有30多公里的山路。本来打算入村,但想到之前有医生被村民围过,怕被打,就等天亮才入村。进了村,小孩被妈妈带走了。记者就陪着家属到镇上找,没结果。后来记者和警方通了消息,知道那位妈妈抱着婴儿上了一辆去广州的大巴。

记者联系报社,在广州也派了记者,记者和公安一起等那辆车到达广州之后,接到了那对母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记者的同事请他转了2000元捐给这对母子,那时候我觉得这些记者也不仅仅只是打份工,还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今年是我开采访车的第12年,跟着记者追过风、采访过冰灾、跑过各种突发……在我的角度看,我挺自豪的,因为这份工,我去了南海Ⅰ号的打捞现场,见证它打捞、入馆,又见证了港珠澳大桥的营建、通车……很多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我都在现场看到了。不过我觉得做记者呢,好危险的嘛。

记者 跟随 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