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美剧迷们的口味也在变。以往的恐怖美剧是吸血鬼的天下,如今一股脑儿都改成了僵尸。“吸血鬼“形象浸染着精英色彩,命途多舛却总能笑到最后,恰如资本链条顶端残酷的食利者。而在技术进步和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僵尸”形象却折射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纠结、矛盾与选择。
要说“僵尸”(zombie),就不得不先提它的兄弟——吸血鬼(vampire)。早前几年,《真爱如血True Blood》《暮光之城Twilight》和《吸血鬼日记The Vampire Diaries》等剧,着实让“吸血鬼”火了一把。如今,美剧迷的口味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僵尸(或译“丧尸”)成为他们的新宠,《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僵尸国度》(Z Nation)、《我是僵尸iZombie》等剧的热播就是明证。
《行尸走肉》里充当弹靶的僵尸群体
同属美国恐怖文化的代表形象,“僵尸”和“吸血鬼”的象征意义却迥然相异。“吸血鬼”往往是精英的、贵族的、强势的。他们体健、貌美、家财万贯,也经历艰难险阻,但最后总是赢家。恰如资本链顶端的食利者,勤奋和上进掩盖不了他们的贪婪和占有欲。
罗伯特•帕丁森 (Robert Pattinson)在《暮光之城》中扮演吸血鬼爱德华,从此成为万千剧迷的心头好。
与之相反,“僵尸”却源于芸芸众生,有可能是我们的亲朋,有可能是我们的对手,甚至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在阐述僵尸形象的时候,《我是僵尸》系列漫画及其衍生品的创意负责人克里斯·罗伯森和迈克尔·阿尔雷德提到了两个概念:oversoul,是指僵尸脑内残存着思想、记忆与个性;undersoul,是说僵尸也要面对欲望、情感与恐惧。
《我是僵尸》的女主在变成僵尸之后还充满正义感地参与破案,这专业范儿也是醉醉的了。
罗伯森和阿尔雷德所要表达的,实际上是现代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恐惧与隐忧。吸血鬼的命运还多少浸染着浪漫,僵尸的命运显然更加悲惨。他们难逃一死,也再无可能变回人。前后都是绝路,每天都可能是末日。同时,他们还要在复杂社会、芜杂思想和茫茫欲海当中挣扎,这恰恰是每个现代人正在经历的困兽之斗。
《僵尸国度》上演了剧版真人打怪兽的故事
依照僵尸剧的常设情节,某个普通人偶然获得一个启示(apocalypse),随即带领同伴与僵尸集团作斗争。用老眼光看,僵尸入侵意味着人类摊上大事儿了。但是,如果我们单纯把僵尸看作对手,那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僵尸是由人类变异而来,攻击我们的敌人,恰恰脱胎于我们自己呀!
现实生活中也有此类情节的烛照。比如,人类无休止地追求物质进步,然而无限制、掠夺式的发展恰恰有可能毁灭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再如,交通和传播技术的变革拓展了人类活动的时空边界,却也将人类抛入陌生、疏离的人地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中。失去了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我们还能好好说话不?我们还能追求生活中那些“小确幸”吗?我们是否还能自足为一个完整的人?西方社会已经出现了对“社会化媒体僵尸”(social media zombie)入侵的探讨——此类探讨有一个逼格很高的名字—— “涉及生存的僵尸启示”(surviving zombie apocalypse)。
从历史根源上看,“僵尸”源于西非的巫毒教(Vadium)。要是你开罪了别人,你的仇家就会找巫师给你灌下河豚毒。一旦服毒,哪怕七巧玲珑心也会变成缺心眼儿,老老实实地给仇家干苦力。巫毒教把这种处于假死状态的人叫做“僵尸”。
有人说,巫毒教是一种慑人魂魄的恐怖宗教。倒也没错,这种宗教探求的确实是人内心的力量,它相信灵魂可以沟通人心内外、上天入地乃至穿越生死。回过头来看,现代的僵尸美剧大多嵌入末日母题和人性抉择之中。比如,天塌下来了,你是救助同伴呢还是自个儿跑?再如,一个濒死之人向你求助,但他有可能给你的家人招来灾祸,你救还是不救?说白了,僵尸剧探讨的就是人如何同自己的内心和解,这就回归了“僵尸”本身的宗教意蕴。不论是几百年前还是今天,不论是宗教还是现世,不论是虔诚信徒还是芸芸众生,都必须在“生存”和自己原本坚守的“道德”当中做出取舍。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僵尸剧不仅给观众带来生物学刺激,更留给他们一种现实的代入感——我们心里那面镜子,恰恰要靠现实的芜杂和绝望来擦拭。
编辑/杜强 文/杨奕